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幸福之城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【作者速寫】默莎(筆名),父親顧鍾峙,陸軍中校參謀退伍。

村子中庭的桂花開了,我拿著盤子到桂花樹下摘取,準備做桂花釀。中庭的草地上一群銀髮鄰居正在打槌球,她們一看到我就問:「回來囉。」
 是呀!我回來了。因為工作,我總是來來去去,每次回來就發覺村裡的長輩們老了幾分,這群看著我長大的長輩,雖然有一種緩慢老去的姿態,但是臉上的笑容不減,榮民醫院的日照服務做得很好,除了例行血壓、血糖檢測,常常辦理畫畫、體操、槌球、馬賽克黏貼、述說生命故事、唱歌等各種活動,老先生、老太太在草地
上推動球桿,臉上洋溢著歡顏,這樣有尊嚴的老去,讓人看了很感動。
 回憶剛搬進眷村時,每人家中都有一張爸爸著軍裝英姿煥發的照片,而那些媽媽也都還盛年,每個家裡都是一群娃兒,那時覺得熱鬧,後來自己成家了,再讀到「食指浩繁」,頗有同感,那些年我們的父母是多麼不容易啊!
 「精忠一村」是陸軍眷村,總共有四百戶,自治會的牆上掛著各家戶長名字,我常去指認同學父親的大名,對於「百家姓」深深著迷,靳、占、路、僇、白、黑、歐陽、上官等等,這些常出現武俠小說裡的姓氏都確實存在,令人覺得村裡必然臥虎藏龍。
 村裡確實也臥虎藏龍,有人身上刺了「反共抗俄」,有人大腿裡有幾塊彈片,四川人吃鼠肉、廣東人吃蛇肉、湖南人不怕辣、貴州人辣不怕,外省媽媽春節醃臘肉、灌香腸,本省媽媽清明節包春捲、冬至搓湯圓,有人會包粽子,有人會做泡菜。我媽媽學會了包包子、水餃,拿米券換麵粉,加水加糖做成麵粉餅,或是直接換麵條,在菜錢不夠的時候,用院子裡的小白菜和雞蛋煮一鍋「糊塗麵」,讓我們吃得鍋底朝天。
 南腔北調的村子是我從小學習語言的沃土,從聽不懂到猜懂一半,到能完全接上話意,全是晚餐後家家戶戶敞開門戶乘涼聊天的緣故。那些清風徐來的晚上,大家搬了椅子坐在巷子通道上,各家爸爸的故事開講,或激動,或落淚,或喟嘆,我懵懵懂懂知道有個遙遠的地方是他們的故鄉,千山萬水走來,竟然在這裡落地生根。
 村裡房屋一律是兩房兩廳田字型規格,前後各有一個小院子,前院鼓勵大家綠化,每年自治會會廣播發放樹苗,後院有水龍頭可以洗衣、曬衣。初時嚴禁加蓋,後來孩子們長大了,男女要分床,通常是在飯廳靠牆加一個單人床,或是加一個上下鋪,因為廁所在旁邊,不能關門,便把男孩分配過去。如果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當然好辦,如果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,不好讓女孩的房間不關門,於是悄悄把後面空地圍起來,加上鐵皮、蔗板隔,長出一個房間解決問題。
 那時讀書的地方不是客廳就是飯廳,或是在床邊放一張書桌,沿著牆釘一兩條木板充當書架。克難年代長志氣,村裡孩子的功課都還可以,有的繼承父志從軍去,現在陸續從少將、上校退伍,有的當老師,有的是上班族,有的自己創業,每逢春節返鄉,在中庭看到兒時玩伴,特感興奮。
 眷村改建時,大家都搬出去了,有的人選擇在附近租屋,隨時回來關心建造的進度,還會跟搬遠的鄰居報告進度,媽媽就常常接到鄰居媽媽們的電話,天涯若比鄰,同住了三十幾年,有了不同一般的情份。
 等眷村蓋好了,「精忠一村」更名為「精忠新城」,除了原來的住戶,還增加了一些從其他小眷村搬遷過來的軍眷,巷弄狹窄的平房也變成中庭寬闊的大樓,開門就能說話的方便不見了,但是長輩們自動早上十點、下午三點,到樓下大廳交誼,他們在時代的變動裡學習新的生活方式,活潑的心智值得敬佩。
 我採好了桂花,在中庭看他們的銀髮在陽光下閃閃發亮,想像自己有一天也會在這幸福之城慢慢老去,心中充滿著感恩。(點閱次數:632)